七号选手将球传给九号队友,九号队友同样叫夏普,或许他们有血缘关系。足球界有很多兄弟组合,像荷兰的德波尔兄妹,爱尔兰的基恩兄弟。
精彩,皮球传到了十号手中,十号也常被称作夏普,或许是这样,海外球员球衣上印着的仅是姓氏,这些球员都姓夏普,好比韩国不少球员都姓朴。
精彩,10号连续超越两位防守者,成功攻破球门,11号立刻冲上前去表示庆祝,11号就是——夏普吗?
(停顿好一会)“对不起,夏普是印在球衣上赞助商的名字。”
这种情形或许很多人都有过,每当面对陌生的联赛或者球员,我们习惯性地会关注他身上球衣后背的标识,阿根廷的官方推特就曾把拉维奇身后的“华夏幸福”当作了他的本名来使用,这个失误显得特别出糗。

↑印有“华夏幸福”的中超球衣 资料图 据视觉中国
早年的中超联赛,球员球衣背部全被商业广告覆盖,球员姓名完全无法体现,这种情况与欧洲五大联赛在上世纪90年代的规定相悖,当时这些联赛已强制要求球员在比赛时必须将姓名印在球衣后背,若不这样做,场上球员将显得十分突兀和不合时宜。
上个赛季中超赛事落下帷幕之后,中国足协发布了《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商务管理规定(2018版)》,在这份文件之中明确指出,自2019年中超联赛启动起,运动员的队服背部必须加上本人的姓名。这一举措在中超发展历程中尚属首次出现。
三月一日中超新赛季揭幕,四大豪门同场竞技,同城较量、国家对抗赛事引人入胜,选手所佩戴的英文字母标识——本土球员采用汉语拼音,外籍选手使用英文字母——让人觉得中超已融入世界足球风气,早先那种解说偏差今后不会再出现在联赛之中!
中国足球职业化刚开始的时候,是依照国际足球发展趋势行事的。根据可查的资料,1994年甲A联赛启动,中国足协在赛事手册里明确,运动员在比赛时穿的球衣号码上方,必须标注本人姓名的汉语拼音,并且对字母的尺寸也设定了标准:10厘米高。不过,没过多久,由于缺乏长期的严格管理,甲A联赛中运动员背上的名字就被商业广告给覆盖了。

中超历史上仅浙江绿城队在2007年将球员姓名刻在队服上,这一举措有相关资料图作为佐证,信息来源于中国足球研究院负责人通过微博@三过发布。

在中超联赛阶段,足协方面并未提出相关要求,各支球队也就没有动力腾出长期以来用于广告的字母版块位置。直到2012年,足协重新就球衣上印制姓名的问题制定了规范,明确指出球衣后背必须包含球员姓名,姓名可以放置在号码的上方或者下方球迷网,但汉字的高度上限是7.5厘米,如果姓名位于号码下方,当球衣被塞进球裤时,姓名部分也必须保持清晰可见。足协对于条款中要求俱乐部执行的具体办法,以及违反规定的惩处措施,并未采取强硬的督促手段,因此多数俱乐部并未真正落实相关规定。
据《懂球帝》报道,2016年足协杯期间,足协重新要求球队在球衣背部标注球员姓名,然而并未出台具体规范,部分俱乐部虽响应了这一要求,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场面混乱,球迷纷纷批评足协缺乏市场化和职业化理念。
据消息,中超队伍在亚冠赛事及国家队赛事中,都遵守了必须加印字样的要求。2018赛季启动前,中甲杭州绿城队就率先在他们的队服上,加上了中文标识。
在中超球衣上印制字符时,曾就使用英文字母缩写还是汉字产生过广泛讨论。经过多方权衡,足协最终选择不参照CBA的模式,决定统一采用字母标注。有自称“中国足球研究院负责人”的博主“三过”,对不使用中文名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说明。
如今球衣上的广告、号码和球员姓名大多采用烫印工艺制作,相同的版面区域汉字笔画相对密集,并且混杂着部分不常见的字,导致烫印文字容易脱落。文字设计必须保证清晰可辨,但若在小空间内堆砌过多笔画,从远处观察时就会变得难以辨认。
知名企业往往更为注重自身理念与准则的贯彻,例如耐克、阿迪等品牌,它们并未配备专属的汉字字库,因此选用无版权字体的情况较为常见,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字体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英文字体仅需包含26个字母,而开发一套汉字字体则需涉及数千个字符,二者在复杂程度上的差距十分显著。此外,当前运动服饰行业的球衣标识,其字母与数字的更换周期通常为1至3年,这或许反映出对字体设计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尚显不足。
可能为了更广泛地推广,日本联赛规定各队标志不能包含日文,队服上也是英文标识,许多队伍成立时队服的颜色和款式都参考了欧美队伍,可以说完全采用了西方模式。而韩国和俄罗斯联赛队服上印有本国文字,外国观众可能会觉得有些疏远。这些队伍在参与亚洲冠军联赛和欧洲冠军联赛时,需要另外准备带有英文标识的队服,这样就增添了一些制作环节。

这种观点,获得许多球迷的认可,由于当前中超赛事,世界各地均能转播,采用拉丁字母有助于海外观众辨认,并且从联赛开幕战来看,各支球队执行得相当好,至少没有发生严重的失误或引起争议。
红星新闻记者 欧鹏 综合整理
编辑 杨渝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