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获得了NBA连续三年400场赛事的直播权,这不能简单看作是门户的一次进展,也不应仅仅视为对微博的改进。实际上,这次合作使得新浪将NBA的原有权益从门户网站扩展到了微博平台和移动设备,借助这种“两个平台,多个终端”的方式,完成了核心频道的转型和突破。从宏观层面分析,NBA的合同签订及其后续安排,为新浪带来了一次整体升级的契机,倘若能够顺利实施,门户与社交平台的前景,将有望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路径。
长久以来,质疑门户价值的论调持续不断,微博也时常受到冷遇。这两类平台的长处与短处都相当突出,但它们并不会就此衰落。回顾历史,曾经引领潮流的互联网应用,比如电子邮箱、网络论坛等,并未因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消亡。它们能够根据时代变化持续调整策略,融入新的环境,因而往往能经久不衰,门户和微博也应当如此。新浪既是门户又是微博的开创者,理应能适应发展,让这两种模式继续存在并焕发新生。新浪这次与NBA篮球项目的合作,表明新浪正在进行自我更新,这股变革力量已经启动。
门户的不足之处在于管理松散,操作简单,因为访客群体成分多样,难以借助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将他们区分开来,进而引导至各自关注的内容区域。尽管门户通常具备出色的新闻选题能力,擅长策划引人注目的活动,并且拥有吸引公众关注的优秀经验,但往往难以构建积极的交流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广告投放时常出现大量无意义的点击行为,致使广告的实际效益难以提升,这是门户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这个原因,近些年涌现的垂直类网站,凭借活跃的交流环境组织能力以及充分的变通性,从综合门户那里吸引了许多专业领域的浏览者,成为了各自细分市场的成功者。这些网站的出现,虽然对综合门户不足以形成毁灭性打击球迷网,但持续不断的蚕食也足以让人警惕。综合门户应对这种局面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加强社交属性和实现移动化,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社交化
在过去的平台模式下,新浪每天发布的内容达到十万条,主要依靠浏览量盈利,不过对于精准细分人群的吸引力却相当有限。根据统计,欧洲足球锦标赛重要比赛电视转播的两个小时里,百度某个讨论区关于该赛事的互动,占据了全网相关讨论的九成以上。虽然这些讨论吸引的访问量可能无法和平台相比,但内容层次明显更高。关注点突出的受众,目标感清晰且个性鲜明,能显著提升投入到他们身上的广告效益,并且更方便从这些特定人群中开拓新的商业形态。
新浪显然察觉到了这个现象,开始聚集NBA爱好者,把原先的普通访客转化为注册用户,注册用户对新浪网这种综合性网站更具价值,因为这代表着用户粘性的增强,也意味着访问量的优化,更预示着未来单个用户广告收益的增长,新浪在这次与NBA续约之前,已经着手推行社区化经营了"LOVE NBA社区"如今已是国内众多NBA社区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吸引了超过百万的注册用户,这体现了新浪在NBA社区管理方面的初次探索,其用户参与程度与持续关注度已显著高于传统门户网站。新浪与NBA达成的合作里,NBA的三十个官方微博账号会迁移至新浪微博平台,这些账号的到来,会使得LOVE NBA社区的影响力覆盖更广阔的范围,其潜在的商业利益也将依托社区进一步拓展。
新浪的网站和社交平台,依照过去的经营方式确实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但假如将两者融合起来,让社交平台为网站注入互动元素,同时借助网站为社交平台增添深度内容,或许就能找到新的发展契机。新浪网站最近的一次更新,将大量社交动态展示在首页,这可以看作是网站互动化的一次初步尝试,经过数月的运作,也为现在的互动化升级奠定了实践根基。
想象一下,未来新浪网将视频作为核心,引入体育比赛和娱乐节目的现场播送,竭力招徕不同领域的观众,同时逐步健全用户身份机制,促使围绕专门爱好的社群不断涌现,引导人们创作出水准很高的原创作品,从而构建起极强的用户忠诚度。这个大型社群里,讨论方向多样,参与人群明确,广告推送目标明确,因为成员关注点高度一致,所以适合发展互动式购物,在线娱乐,针对性宣传,还能推出更多有价值的付费高级服务。

新浪未来达成这一目标,可能性很高,它不但拥有内容丰富的综合平台,视频业务也相当成熟,微博平台实力强劲,还与电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将这些优势资源集中利用,能够产生显著的互补作用,从而开创出创新的经营方式。新浪体育在体育领域首先引入了NBA篮球的直播节目,借助爱好形成群体,利用社交促进交流,凭借内容积累打造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又能推动整个群体和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将成为新浪体育未来的屏障,同时也是新浪网转型举措的开端。
与NBA的合作并非新浪首次参与,但当前情况已不同于以往,网络用户的购买力,足以支持高品质的直播节目从实体场所迁移至虚拟平台,多元化的网络商业拓展方式,也让管理者有能力在投入巨额资金获取的优质素材上开辟更多盈利途径,以获取更丰厚的商业回报。
移动化
移动网络领域潜力巨大,仅从其发展态势的曲线图就能看出,这一判断时至今日依然稳固。伴随手机设备的日益普及,人们正迅速将使用重心转向移动平台,无论是获取资讯还是观看节目都呈现出这一趋势。对于综合网站来说,他们能够凭借桌面端积累的优势,在移动业务的拓展上投入雄厚资本,这种资源倾斜并非所有对手都能复制,足以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护城河。
搜狐与网易正着力推进资讯应用的建设,新浪的体育应用却已稳固地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反映出三者战略方向的根本差异,究竟追求广度还是专注深度,最终效果有待实践证明。新浪同NBA达成的合作,将篮球比赛的转播扩展到了移动设备,不论人们是通过个人电脑、智能掌上机,抑或是具备wap上网功能的老式手机,都能收看到实时进行的篮球比赛,并且可以伴随比赛的进程进行交流互动。
移动端用户的市场价值普遍大于电脑端,手机新闻和视频的广告费用,已远超传统电脑平台。过去十五年,新浪网采用的是粗放式经营模式,编辑们像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辛苦工作,付出与回报几乎不成比例。今后实现移动转型的新浪网,肯定会开拓一条注重品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径。
新浪微博作为移动端产品的杰出代表,推动了门户全面向移动化转型,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用户浏览方式的转变,以及移动端对内容品质的重视,都为新浪网整体接纳移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行业确实迫切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产业革新,以提升人均工作效率和产出价值,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这种革新创造了极为难得的契机。
与某些平台轻易被低估的情况形成对比,新浪网当前的48亿美元市值中,至少有12亿美元归属于门户板块,这一数字反映出市场对其转型获得认可的预期。网络平台必须主动推动变革,以期提升自身价值,然而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勇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新浪网优先挑选最具价值点的体育板块,着手实施初步的社交化与移动化升级,等验证成效后再逐步推广,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兼具稳妥与魄力的开拓,对整个门户网站及社交平台行业,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势必产生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