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U23球员的补充规定,以及自2017年夏天起执行的外籍球员高额税款(针对经营亏损的俱乐部),预示着中超顶级外援可能面临“退步”的局面。不过,倘若没有配套的法规跟进,中国足球原先存在的隐性合同或许会“卷土重来”,由于新规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其中包含许多未解之谜。中国足球自从政策实施以来,是新人得到充分锻炼,还是使中国足球陷入困境,目前尚无定论。
大牌外援?或大批量离开
关于U-23队伍的新规定,本质上是中国足协暗中促使各俱乐部增加本土球员的选用,尤其是更年轻的选手。现阶段中超的多数俱乐部依然维持着五个非出场外援的注册名额,像河北华夏幸福、上海申花这样的队伍,实际签约的外籍球员数量甚至超过了五名,登巴巴的情况属于租借性质。在引进三名外援的规则下,许多球队的亚洲外援变得多余,夏天大规模清退已成定局。
下赛季推行的U-23球员新规,对三外援政策的影响有限,这意味着使用三外援的球队会越来越少,部分多余外援将从夏窗开始被出售,亚洲外援以外,实力和知名度相对较弱的非亚洲外援,也将在夏窗逐步离队。有些队伍会为了这个赛季的宗旨保留到年底,但冬季转会期进行人员调整是无法避免的,届时被淘汰的情况在所难免。
足协奢侈税新政出台后 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外援的引入
再揽大牌外援?几无可能
新规的实施,表明中超俱乐部聘请顶级外援的机遇变得极其渺茫。亏损的俱乐部,将要向足协缴纳等同于引援花费的款项,一旦引进著名球员,便极有可能被足协征收高额罚金。中超如今吸纳大牌外援本就代价高昂,若再被足协加收一笔重税,意味着聘请一位顶级球星的总成本会翻四到五番。当然,奢侈税是否涵盖球员的报酬目前尚无明确信息,若包含在内,那么吸纳优秀球员的成本将会增加。

胡尔克和奥斯卡现在的市场价值很高,如果新政实施后再签下他们,转会费要翻倍,仅一名顶级球员的转会费(加上奢侈税)就超过一亿欧元。有趣的是,足协的新规定公布前,权健俱乐部就发布公告,说过去半年没和科斯塔谈过,权健方面的表态暗示他们提前得知了消息。因此,今后知名外援同中超俱乐部产生交集,只能当作无稽之谈看待。引进一名大牌选手,不仅需要向对方俱乐部支付高额费用,还得向足协输送利益,估计没有多少投资人是愿意当牺牲品的。
全华班或重现,中超热潮减退?
外援上场人次(本季新规:每战最多3名外援参与)与U-23球员使用情况相关联,表明两者难以同时满足。增加一名外援参与,就必须搭配一名U-23球员,但现阶段中超多数队伍的U-23球员尚未具备主力阵容条件,若压缩U-23球员的参赛机会,则会导致外援上场人次的降低。以港超联赛的港俱乐部来说,通常情况下,18人参赛阵容里会有两名二十三岁以下球员,并且其中一名二十三岁以下球员会在首发亮相后,经过十几分钟的登场时间,被换离场,根据新规定,下个赛季港俱乐部在正常情形下,只能安排一名外籍球员上场。
也许新规实施后,下个赛季或许会见到全部由本土球员组成球队的情况球迷网,毕竟恒大俱乐部之前就公开表示过要组建全华班队伍。通过这点不难推测,恒大早已为此做了安排,只要这项政策能够持续执行,中超联赛未来以本土球员为主将成为普遍现象。
亚冠球队如何抉择?16强或许都是奢望
U-23选手的现行准则,实际上对亚洲杯参赛队伍的冲击最为显著,国内联赛中外国选手数量削减,但亚洲足球联合会的章程无法单独为某个国家的赛事让步。日韩队伍在亚冠赛事中常常不启用全部外援名额,报名册里都填不满,相比之下,恒大、苏宁和上港这些俱乐部主要依靠外援实力来对抗日韩对手,当前新规推行后,中超队伍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减弱,未来又该如何与日韩队伍竞争?
极其诡异的现象是,日本和韩国的队伍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只是为了参加亚冠联赛而保留外援名额,这对新规实施后的中超队伍来说,显得非常奢侈。如果中超队伍只用一到两名外援比赛,他们又怎能和日韩队伍竞争,或者缺少明星外援的加持,中超队伍还具备竞争力吗?亚洲杯赛场,中国顶级联赛的队伍曾经遭遇过小组赛四支队伍全部出局的情况,也曾经把进入十六强当作最大期望,这种情况今后还会再次发生吗?(消息来自:腾讯体育)